非洲馬瘟防控風險預警
非洲馬瘟(African Horse Sickness,AHS)是由非洲馬瘟病毒引起馬屬動物的一種非接觸性傳染病,病死率可高達95%。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將其列為必須報告的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2020年3月27日,泰國發生首起非洲馬瘟疫情,此后持續蔓延至泰國多個區域及鄰國馬來西亞,最近疫點與我國邊境直線距離不足800km,非洲馬瘟傳入風險較高。各地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馬屬動物相關從業者須高度警惕疫情傳入風險,密切關注境外疫情動向,積極開展防控知識宣傳,加大技術和物資儲備力度,提前做好應急準備工作,慎防非洲馬瘟。
一、病原特征
非洲馬瘟病毒屬于呼腸孤病毒科環狀病毒屬,共有9個血清型。該病毒對環境耐受力強,相對耐熱。在37℃下可存活37天,4℃下可長期存活,抗凝血中的病毒75℃加熱10分鐘仍有感染性。在pH 6.0-12.0之間的環境下能穩定存活。腐爛尸體中病毒仍有感染性,腐敗血液中病毒能存活2年。在血清、甘油等保護劑存在情況下,感染性可保持20年以上。對酸、氯、有機溶劑敏感,在低于pH6.0的環境中迅速失活,2%冰醋酸、3%次氯酸鈉、1%過硫酸氫鉀、0.4%β-丙內脂可滅活。
二、流行病學特征
發病和感染后處于病毒血癥期間的馬屬動物是主要傳染源。主要通過庫蠓叮咬傳播,也可通過其他吸血昆蟲(如蚊、蜱、叮咬蠅類等)叮咬傳播。不能通過直接接觸傳播,健康動物接觸發病動物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和污染物不會造成感染。
馬、騾、驢、斑馬等所有馬屬動物對非洲馬瘟均易感,斑馬是儲存宿主。其發病率、死亡率和臨床癥狀與病毒株毒力、動物種類、動物年齡、健康狀況和免疫背景等因素有關。馬最敏感,病死率達50%~95%,其次為騾,病死率約為50%。驢對非洲馬瘟抵抗力較強,一般表現為亞臨床感染,病死率為5%~10%。犬采食病馬尸體也會染病死亡。
潛伏期通常7—14天,但超急性型也可短至2天?!禣IE陸生動物衛生法典》規定,家養馬匹的傳染期可長達40天。馬和騾的病毒血癥持續時間為4—8天,也可能延長至21天;驢和斑馬的病毒血癥可長達40天。感染后痊愈的馬屬動物會對相應的血清型產生良好免疫力,對其他血清型也可產生部分免疫力,康復動物不再攜帶病毒。
非洲馬瘟的發生具有季節性,大多數發生于濕熱多雨蟲媒活躍的季節。在氣候溫和的條件下,庫蠓的成蟲有可能在冬季存活,因此第2年可能再次發生非洲馬瘟。易感動物感染該病毒往往也具有時間性,在清晨和黃昏時段,蚊蟲活動較多,因此動物往往在此時感染。
三、臨床癥狀和剖檢特征
該病以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病變及功能性障礙為特征,主要癥狀為發熱、呼吸困難、皮下結締組織水腫、肺水腫及組織和臟器出血等。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肺型(急性)、心型(亞急性)、混合型(急性、亞急性)和瘟熱型(亞臨床)4種類型。其中,肺型(急性),典型特征為高熱,可達40-41℃;眼結膜發紅;呼吸困難,頻咳,鼻孔張大,流出泡沫樣液體;通常1周內因窒息死亡,死亡率95%以上。剖檢可見肺小葉間水腫;心包積液,有點狀出血;胸腔積液,胸淋巴結水腫;大腸、小腸的粘膜和絨毛膜可充血,有點狀出血。心型(亞急性),典型特征為發燒,可達39-41℃;水腫從面部發展至頸部、肩部、胸部;通常1周內因心力衰竭死亡,死亡率約50%,甚至更高。剖檢可見皮下、筋膜下和肌肉組織水腫;心外膜和心內膜出血,心肌炎;胃出血,盲腸和結腸漿膜表面點狀出血?;旌闲?急性、亞急性),臨床較為普遍,能同時表現出肺型和心型的癥狀,通常1周內因窒息或心力衰竭死亡,死亡率約70-80%,甚至更高。剖檢可見肺型和心型兩種類型的病理變化。瘟熱型(亞臨床型),發熱輕微,一般不高于40-40.5℃;可能出現1-2天精神沉郁,一般自然康復,幾乎不死亡。
四、流性態勢
非洲馬瘟1719年首次在南非開普敦被確認,目前主要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呈地方流行。20世紀,非洲馬瘟曾多次向外擴散,在埃及、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等中東地區和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斯等北非國家暴發疫情,并波及到巴基斯坦和印度等亞洲國家和歐洲的西班牙。目前,非洲馬瘟在南部非洲每年夏季都會發生。2020年3月27日,泰國呵叻府(NakhonRatchasima)一農場突然發生非洲馬瘟疫情,之后疫情蔓延至北柳府、阿育塔亞府、華富里、沙拉武里府、曼谷府、巴吞他尼府、暖武里府、巴真府、武里南府等地區,形成曼谷灣周邊疫情傳播區域、呵叻府疫情傳播區域。2020年9月2日,鄰國馬來西亞登嘉樓州(Terengganu)報告發生1起非洲馬瘟疫情,成為繼泰國之后又一發生疫情的亞洲國家。
五、傳入風險分析
我國屬于非洲馬瘟病毒的無疫區。泰國雖與我國不直接接壤,但兩國相鄰的緬甸和老撾等國家氣候濕熱,庫蠓滋生,因此我國西南地區存在疫情傳入的風險。我國已知存在的庫蠓屬昆蟲超過300種,在北緯40度以南地區均有分布。非洲馬瘟最重要的傳播媒介擬蟻庫蠓在我國華南地區已有相關報道。我國流行的藍舌病也由此類蟲媒傳播,表明非洲馬瘟病毒在我國傳播有成熟條件。廣西邊境地區人員物資交流頻繁,貿易往來較多,疫情傳入并擴散的風險很高。
六、防控建議
(一)加強邊境防控。高度警惕境外傳入風險,密切關注境外疫情動向,抓好口岸檢疫、邊境地區防堵、野生馬屬動物巡查和打擊走私等工作,嚴防疫情傳入。
(二)加強宣傳培訓,提升防控和處置能力。加大非洲馬瘟防控知識宣傳普及力度,提升各級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和相關從業人員對該病的預警水平和早期識別、及時報告、快速處置能力,提升實驗室檢測和應急處置能力,加強診斷試劑和應急物資儲備,一旦發現馬屬動物出現非洲馬瘟臨床癥狀,或大量發病死亡等情況,能進行快速反應、及時處置,防止疫情擴散。
(三)提高養殖場所生物安全管理。各馬屬動物養殖場所應完善廄舍建設,提升人員、車輛、物品、動物、糞污及廢棄物等環節的管理,加強日常巡查和環境清掃、消毒、滅蟲等措施,提高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四)嚴格處置突發疫情。一旦發現馬屬動物出現非洲馬瘟臨床癥狀,或大量發病死亡等情況,要立即隔離發病馬屬動物、密閉存儲死亡馬屬動物,限制同群馬屬動物移動,采樣送有資質的實驗室檢測,并按照快報要求做好疑似疫情報告。對病死、染疫動物及其遺傳材料進行無害化處理,徹底殺滅飼養環境中的庫蠓等吸血昆蟲,做好清洗消毒工作。同群未染疫馬屬動物應隔離飼養,隔離廄舍應能嚴密防范庫蠓等吸血昆蟲,在庫蠓活躍時段(黃昏至黎明)嚴禁馬屬動物出廄舍活動,其他時段馬屬動物出廄舍活動應采取驅蟲措施;徹底滅殺飼養場所庫蠓等吸血昆蟲及幼蟲,清除廄舍周圍的水體和廢棄物,防止媒介昆蟲孽生。